第265章 缘由-《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竞争,不仅关乎“中原第一书院”的美名,更实实在在地关系到未来三年科考的风向、资源的倾斜,乃至朝廷对书院的支持力度。

    而衡量书院实力的最重要指标,就是科举成绩,尤其是会试的录取人数,以及像联考这类重要比试中的表现。

    往年,两家书院在举人层次的整体水平可谓旗鼓相当,互有胜负。

    但今日批卷下来,几位山长都隐隐感觉,嵩阳书院学子在策论这一关键科目上,似乎整体拔高了一筹,这不能不引起应天一方的警惕和好奇。

    胡永年心中微微一凛,面上却不动声色,依旧那副古板严肃的样子,吹了吹茶沫,淡含笑意道:

    “孙山长过誉了。学子进益,无非勤勉向学,熟读精思而已。我嵩阳书院一向秉持扎稳根基、学以致用的宗旨,教导学子关注时务,联系实际,或许因此策论稍显务实了些,倒谈不上什么心得妙法,更何谈搜寻哪里的名师相授。”

    他这话说得滴水不漏,把学子们的进步归功于常规教学和自身努力,轻描淡写地挡了回去。

    但他心中自然清楚,这进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明远之前在嵩阳书院时,讲堂上和与学子交流中带来的那些新颖、深刻的思路冲击。

    几位山长又旁敲侧击了几句,见胡永年口风极紧,也只好暂时按下好奇,继续投入紧张的阅卷工作中。

    但“嵩阳书院策论教学或有突破”这个疑问的种子,算是种下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世上的秘密,往往最难保守,尤其是在一群年轻气盛、又刚刚经历了一场重大考试、急需放松的学子中间。

    当晚,几家书院的一些相熟举子,便相约在府城内一家颇有名气的酒楼小聚。

    杯盏交错之间,酒酣耳热之际,话题自然离不开白天的考试。

    几轮酒下来,气氛更加热络,彼此间的防备也少了许多。
    第(2/3)页